网投比较靠谱的大平台

网投比较靠谱的大平台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314甲——这部毛主席非常关心的我国第一部自行研制的雷达是如何诞生的?

来源:     作者:信息发布人员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浏览次数:         
1954年10月,中央军委通信部在中南海瀛台举办雷达新技术展览,我国第一部自行研制的314甲雷达就是其中的主角,毛主席曾在这部雷达前驻足观看,询问雷达的研制情况,并详细了解雷达在朝鲜战场上发挥的关键作用。314甲雷达研制成功,让中国拥有了第一部批量装备部队的国产雷达,中国雷达工业从此起步。

▲314甲中程警戒雷达

“管中窥豹” 从零开始

上世纪50年代初,在南京妙耳山上有一栋两层小楼,它外墙独特的中国红颜色,被大家亲切地称之为“小红楼”。在这里诞生了新中国最早的多部雷达,这座小楼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的地标。说起“小红楼”,中国的雷达人都无比敬畏。

1949年,中国雷达工业在“小红楼”里起步。

100多名职工、三四台机床、几部从敌方缴获的雷达,是当时中国雷达工业起步的全部家底。

技术落后,就会挨打。回忆起那段憋屈的历史,张直中院士说:“解放初期,新中国只能‘捡’别人的雷达用,很多武器甚至没有装备雷达。经常被炮弹打中,还不知是谁打的。”

针对外国侵入我领空的高空侦察机和不断前来骚扰的飞机,1953年,南京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成立设计室,张直中院士被任命为室主任,受命仿制苏式的防空警戒雷达。雷达包括五个部分:发射机、电源设备、接收机、发射和接收天线以及显示器。

“当时研究所里没有一张雷达图纸,只有一台缺少天线的苏式π-3型样机。发射和接收天线是雷达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难度最大的部分。在没有任何借鉴和参数的情况下,只能从零开始,自行设计。”张直中院士领着十多名技术骨干和十多名新分配的大学毕业生进行全机系统及天线馈线设计。

大家凭借“管中窥豹”的思维模式,实施“反设计”。在测绘、分析、摸透雷达天线电路原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光测绘的草图就画了不计其数,堆在一起都有半人高。就是这样不断地绘制,不断地试制,不断地改进,这一部雷达研制中最大的难关最终被攻破了。

当得知苏联在我国东北有一台防空警戒雷达之后,时任所长申仲义立即前去观摩。但是苏方严格保密,在雷达四周布满了很大一圈铁丝圈,不许中国人进入。申仲义所长只能在铁丝网外用望远镜观望,经过近一个月的观察,申所长终于看清了苏式雷达的天线是上下四排的八木天线,也基本弄清了天线的物理尺寸。

“小红楼”里造雷达

1951年5月的一天,凌晨1点的小红楼里,依然灯火通明。此时正在召开一场极为重要的会议。
这是申仲义所长回所后,立刻召开的雷达设计讨论会。他向当时的设计团队描述了所见的情况。张直中院士在英国留学时,就知道了八木天线,这种天线生产起来比较方便,一般是用两排。现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对比分析后,张直中院士认为四排八木天线的确要比两排八木天线优越,因为它可以使方位分辨率更好,也可使作用距离更远。
这场意义非凡的会议,正式开启了我国首部雷达的自行研制序幕。
也就是那年初夏,数几十名成员开始着手四排八木天线的实验。一支以年轻人为主的设计师团队夜以继日科技攻关,要解决的是当时前所未有的难题。
想要仿制这样的四排八木天线,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各振子的长度、各单元之间的距离,还有怎么匹配等等,丝毫的差错都能影响到雷达的精度,而在当时没有任何参考可借鉴。
实验、记录数据、再实验、再记录,大半年的时间里,张直中院士的手稿笔记已经整整十本,整个团队的实验记录稿也已经占满了三个大箱子。
那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在那个资源极其紧张的年代,没有暖气供暖,大伙实在冻得不行了,就跑到“小红楼”的楼顶,围着平台上组装的雷达开始跑步,一边跑步还一边讨论着雷达天线架构的事情。后来,设计的天线没能经受得住风雪,大家又开始研制加固天线杆。
当时参加研制的团队,在一年的时间里,每天都要工作18个小时,大家都有一股盼望着早日研制成功的韧劲,小红楼几乎每天晚上都是灯火通明,有时候晚上回到宿舍,大家想起新办法,又悄悄地回去。当时小红楼的管理严格,没有加班证,警卫是不让进办公楼的,大家只能跟警卫商量,实在没办法,还得“吓唬”警卫,工作没做完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这才能进去干活。

国产雷达诞生 影响深远

1953年,外场试验终于开始了。
由于雷达的作用是中程警戒和近程引导,试验需要一片空旷的场地,研制团队选择了在南京郊区的一个偏僻山村,这一干又是大半年,每天大伙手里拿着设备上山,当地的村民一度以为他们是“特务”。
1953年底,团队在经过89次外场测试后,雷达探测精度大幅提高至800米,终于将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1954年,终于仿制成功第一部国产中程防空米波警戒雷达,命名为314甲中程警戒雷达。该雷达重达400多千克,具有80-100千米的飞机探测距离,比当时张直中院士在英国看到的雷达还要大。
雷达研制步伐仍在继续。
团队成员们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改良,紧接着又推出了改进型314乙型雷达,这是我国第一个批量生产的雷达,发射功率提高到了140-160千瓦,比苏联-8型雷达探测距离远,而且第一次在国产雷达上加装平面位置显示器。1955年,314乙型雷达共有84部装备部队,它的批量生产,为雷达部队的扩建和装备改善提供了物质条件。

▲314甲中程警戒雷达模拟复原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从修配仿制到自力更生,从保障“两弹一星”到为“神舟”飞天护航,而今,中国雷达已在陆、海、空、天四大领域,实现对电磁信息的感知、处理、使用和反馈。
一代代雷达人秉持爱国奉献、永不放弃的初心,写下壮丽的时代奋斗答卷,成功研制出了国内诸多“第一”:我国第一部微波雷达,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第一部相控阵雷达、第一部机载火控雷达、第一部预警机雷达、第一部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
步入新时代,他们的步伐,仍在继续。

供稿:党办

打印  |  关闭
XML 地图